節儉令頒布三年 演出市場怎么了?
2013年8月12日,中宣部、財政部、文化部、審計署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《關于制止豪華鋪張、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》,之后三年里各地都響應節儉號召,即便辦晚會也十分講究性價比。
而曾幾何時,我國文藝晚會包括節慶演出過多過濫,存在一味追求大明星、大場面、大舞美、大制作,奢華浪費、競相攀比等不良現象,特別是財政出資或攤派資金舉辦的晚會,更容易助長不正之風。
政府辦一場晚會要花多少錢?
地方政府辦晚會的費用,一般是來自于地方財政當中宣傳教育、工會、婦聯等部門的工作經費,過去認為這部分支出是理所當然的,并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問題。
在這方面,業內人士頻頻提及的“典型”晚會,是央視現已停辦的“同一首歌”和自2005年興起的數家地方電視臺“跨年晚會”。“這些晚會花銷一上去,燈光舞美效果奢華,演員陣容強大,各個地方都紛紛效仿,整個演出市場就形成了這樣的風氣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,“但很多時候并不是演出豪華了,內容就上去了。像早年的央視春晚,其實舞臺燈光什么的都很簡單,但是出了很多經典的節目。而現在,晚會開銷太大,其中就有很多其實是并不必要的支出。”
參與過晚會策劃的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教授周文介紹,辦一臺晚會,規模小點的也得花幾十萬元,稍微大一點就得花幾百萬元、上千萬元,特別大型的花幾個億的也有。明星、舞臺背景、燈光是晚會耗錢的部分;有政府背景的晚會占相當比例。他說:“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、擴大影響而辦的晚會近幾年比較多。”
另據業內人士透露:“這里邊的錢,有些是不清楚的。比如,明星的要價,還有支付,許多是直接要現金,有時連個憑據都沒有。一些地方政府很‘大方’,要多少給多少。近年來在影視行業中就有利用拍電影電視洗錢的現象,這樣的現象在舉辦晚會中是否也存在呢?”
一般的商演都很少賺錢,更別提這種有政府背景的晚會了。這些晚會的主要功能是擴大影響力。有政府背景的晚會,政府會出一部分錢,要是不夠就動員當地企業出錢,也有電視臺自己出錢或者廣告贊助的,不一而足。
與此相印證,有媒體就曾曝出一家電視臺的著名綜藝類節目“企業出錢、地方政府搭臺”的運作內幕,稱2006年9月走入某二線城市的這個節目,是該市花了稅后700萬元的費用才爭取到的,而這700萬元中有600萬元分別來自6家當地企業。
“后節儉令”時代 音響燈光市場泡沫被擠掉
政府和國企的買單,支撐起了演出市場多年的異樣繁榮。節儉令頒布三年以來,中國的演藝市場被倒逼著在“陣痛”中轉型。演出市場兩極分化嚴重。那些高度市場化的公司,因為從來不依靠政府行為,市場份額不降反升。當年那些靠政府買單和大型企業或團體包場,演出邀約多得接都接不過來的公司,開始在愁怎樣維持演出量,怎樣保證員工的工資。
而音響燈光行業過去一向依賴于演出市場,這幾年也飽受演出市場衰落的沖擊,如今正在慢慢擠掉泡沫。相信音響燈光產品今后將更注重品質和適用性,細分領域的產品也將更受到市場的追捧。
從長遠來看,今后數年都將是演出行業和音響燈光行業的轉型期和陣痛期,只有對形勢做好充分的準備,才能打好這場“硬仗”。